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资讯

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2020年度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第二十二期)开班

发布时间:2020-10-21

7.jpg

  10月12日上午,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第二十二期)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顺利开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负责同志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作了题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与路径”的开班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应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理清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思路。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三个视角深刻认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价值。深刻阐释了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鲜明提出了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强调要重视教会学生卫生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卫生健康习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要重视教育系统卫生与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完善校医配备及其职称晋升等机制。要规范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建立明确的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规范,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采取多元化实现方式,体育锻炼要成为必需、保护视力要变成常态、卫生习惯要强制、文明行为宜提倡,完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负责同志指出,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全面成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密切关注,举办本期培训班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全体学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定和疫情防控要求,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89名省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相关负责同志将围绕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学习研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20年度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第二十二期)上都讲了哪些内容?一起来看!

99.jpg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


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与路径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在2020年度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第二十二期)开班报告文字实录


  国内疫情防控成果经受住了国庆中秋8天长假的考验。专家们预测伴随冬季流行病的第二波疫情很可能要来,对疫情还不能够掉以轻心,特别是教育系统的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场所,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专题研讨班分了4个类别的主题,分别为体育、美育、卫生与健康、国防教育。今天的第二十二期专题研讨班以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为主题是第一次,也是今年特殊情况和背景下应对“疫后综合征”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要有更加切实的行动。此次专题研讨班旨在进一步明确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大家通过研讨班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更加明晰、更加清楚的认知,进一步理清思路,把今后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抓得更加扎实。

下面我谈三个问题。一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或者说是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上来看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价值。二是“抗疫”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举国抗疫下,整个教育系统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实现了校园内零感染,秋季全面、正常、安全开学,这是在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创造的奇迹,足以让世界刮目。疫情期间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暴露出来很多的短板和问题,也面临很多困难。三是谈一谈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着重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审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三个视角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角。今年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要实现全面收官,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体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得到基本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与期盼得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从这个视角来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就有一个根本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从单一标准到全面保障的转变。过去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单一标准是不生病,不要吃坏肚子,特别是不要有传染性的疾病,保持环境卫生,这是非常基础的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从单一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文明行为养成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不生病,而应该是注重健康和文明行为规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体现了这个根本的转变,即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这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领域同等适用。从治病到促进健康这两种不同的推进措施来看,促进健康比治病更有效、更省钱,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必须把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实现转变过来,卫生靠检查的观念已不合时宜,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作为最低限度的基础保障。今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爱国卫生运动源于毛泽东同志1928年在江西调研时发现很多农村传染病没有得到治疗,提出传染病防治应该是地方苏维埃政府的责任,将这一倡议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传染病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更要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健康,包括科学的健康知识、充裕的体育锻炼、良好的作息和生活学习工作规律、文明的行为等。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的疾病,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面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个视角。

(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石。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到2020年,教育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019年初印发了《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到2035年这15年时间实现教育现代化。马克思说未来新世界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形态。全面发展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提升人的全面素质。自由发展是在提升全面素质过程中人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全面培养的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还要建立一整套评价体系,现阶段还不能让学生自由地去发展,必须通过评价去奖励鼓励、去惩罚惩戒,用尽各种手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在6个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即“六个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用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抗击疫情又凸显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紧密联系。“五育并举”要求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从过去强调的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多锻炼等这些具体的行为,发展到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把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个人素质。

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对一个人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比更为基础,这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健康素养。

(三)“疫后”的视角。抗击新冠疫情最艰难、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经过了十一黄金周假期的检验。这次疫情对中国影响力之广、冲击力之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之深,特别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前所未有,值得认真反思。从抗疫的视角来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全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精神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20个字,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这几年又在反复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用“疫后”的视角来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需从这20个字来理解。“举国同心”是抗击疫情时的中央决策部署、全国统一行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是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基础保障和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应该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值得举国同心去面对,应该举国同心去办好,这是抗击疫情带给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最突出的感受。“舍生忘死”,在抗疫过程中指的是一线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安保人员、货车司机、搬运冷链食品人员等为了生命至上的目标舍生忘死。对于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来说,需要从事和管理这项工作的人要有这样的境界,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够做到舍生忘死,要有这样的使命和担当。舍生忘死就是要感同身受,学校食堂建立陪餐制,校长、食堂工作人员都要树立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食堂的饭是给自己吃的,是给自己家孩子吃的,要按照感同身受的标准来办好学校食堂。“尊重科学”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健康知识,学校也要做到科学管理。“命运与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构建新的世界秩序。“命运与共”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中最突出表现是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展,老师、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要建立命运共同体,相互支撑、相互补台、相互促进,带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和整个社会文明健康行为风尚的形成。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然带来的人的素质提升需要,也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健康教育在解决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更基础更具影响力的健康素养的重要性。“疫后”的启示,进一步体现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这三个视角看过去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一些问题暴露无遗。这次抗击疫情暴露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非常突出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人们普遍的思想观念、长期的体制机制以及习以为常地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漠视是有关系的,这与每个人都有关,当然与直接从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关系更大一些。有些问题是与过去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有些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是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所带来的问题。

二、“疫后”启示录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来审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要实现新目标,进入新境界,必须梳理清楚这些问题。

(一)广大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卫生与健康科学知识的缺失。学生上了14年体育课,没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育课教不会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弊病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来,但是没有得到重视。这次抗击疫情,科学知识的缺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人们的防护知识、应对传染病的知识感觉出了大问题。梳理起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反思和对待。一是体育锻炼能力不足。绝大多数人除了走路、跑步,不会别的运动方式,一旦出现疫情必须居家不能出门,大家几乎就都不会锻炼身体了。在线课程里不得不教孩子们一些居家的锻炼方式,本来在体育课上就应该教会的徒手运动,如平衡性、灵活性、柔韧性运动等体操健身动作,作为基本运动技能都不会。二是基本健康营养知识缺少。营养问题是日常生活每天都要面对的,这导致了疫情期间出现了短期的结构性食品短缺。三是卫生基础知识缺乏。疫情期间的居家在线学习,三个月让青少年的视力不良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通过一年的努力终于让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不良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一场疫情又上升了11个百分点。父母对卫生基础知识的缺乏,做不到正常的生活和作息规律,怎么可能督促孩子做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范围,整个社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二)健康习惯的缺失。疫情期间健康习惯的缺失让学生体重增加、视力下降,这是一次极为特殊情况下的全方位的社会实验,平时的科学文化素养、日常生活规范和行为习惯,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优点被突出,缺点也被放大呈现出来。健康习惯的缺失反映整个国民健康素质出了大问题,这个正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要着力破解的难题。如何提高广大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素质,需要一场移风易俗、推进文明行为方式的革命。

(三)教育系统卫生与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的落后。从课程体系、教材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乃至教医结合、学校与社区的结合,以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卫生事件的机制和能力都存在明显的短板。校医保障机制缺乏,按照学校建设标准,6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应该设医务室、配备校医,可真正做到的很少,做不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校医职称上升通道不顺畅。教育系统没有办法评医生的职称,各种绩效工资又要教育系统来做,导致校医待遇偏低,这都是属于体制机制的问题。疫情出现之后校医、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和公共卫生从业者的地位得到提升。教育部在疫情期间特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建立与就近疾控和医疗机构的定点联系,要点对点、人对人做好演练,一旦有疫情立即启动。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体系可分成前端、中端、后端。“前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日常文明行为的养成,食堂、宿舍、厕所、操场等校园公共环境卫生。“中端”是校医、医务室,起到承前启后功能,解决基本问题,及时把专业问题上交反馈。“中端”现在是缺失,“前端”是缺乏。“后端”是应急处置机制保障,抗击疫情之前应急处突的反应机制建立并不完善。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整个教育战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勇挑重担、坚守岗位、用心履职的结果。很多举措都是打破了常规,打破了各种政策和机制的壁垒,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统一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基础的薄弱,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三条主线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实现科学规划并抓好落实。二是要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这是提高健康素养的起始点,没有良好行为习惯就不可能培养健康的素质。三是要落实保障机制。这是做好科学规划课程和明确行为规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涵盖了科学规划课程、明确行为规范和落实保障机制等内容,这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面对新时代的到来和“疫后”的启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规划课程。课程规范方面,要明确各个学校、年级、学段健康知识的内涵,以及健康教育从学科或课程结构上来看要讲授什么内容,重新修订相关教学大纲、教学指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里对健康教育做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移风易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里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定义为要通过体育课、体育锻炼、体育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就是要实现“四位一体”的目标。第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学校体育改天换地的变化。如果没有体育老师怎么教会运动技能、组织课余训练和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有老师没有场地也不行,“十四五”期间各地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第三是要改革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形成众志成城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新局面。体育中考要逐渐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文、数学、外语同分值。要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这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体系的龙头。必须得用强制的、用奖励的、用惩戒的措施,才能够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要做到“教会”“勤练”“常赛”。“教会”包含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等,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运动水平,能够爱上这项运动,从此一生离不开这项运动,这是享受运动乐趣最重要的基础。基本运动技能包括跑跳投、灵活性、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等田径和体操的内容,是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基础。这次疫情期间凸显出的体育锻炼能力严重缺失,是因为没有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学校体育课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现在学校体育课把体操的项目全都取消了,怕学生受伤,未来这一条必须得改变。“教会”的第三个方面是健康知识,要重新规划和设计健康知识,构建大中小幼打通的一体化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体系内,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到大学都要分别有应知应会的内容。要构建一体化的完整健康教育知识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能力体系,包括营养知识、健康生活方式、运动防护与急救知识、传染病、艾滋病、戒毒、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等。要在大中小幼一体化设计里制定科学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育规律的健康教育大纲和指南。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健康教育课程要梳理清楚、讲清楚,既要面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还面临科学解释和常识习惯差异的问题,还有讲述和灌输扎实科学知识的问题。这件事看上去很简单,但要做起来却非常复杂。仅做出教学指南、教学大纲就非常困难,要把它讲给学生,那就更困难。目前体育与健康课基本上都是体育老师在讲,而体育老师的培养过程根本就不包括健康教育内容,实现卫生与健康教育大纲和指南内容需要采取各种方式。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这三个学段的卫生与健康教育大纲和指南内容,做成视频形式,采用新技术手段如利用VR技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推进课程规范要采取两个分阶段的措施,一个是内容的规范,一个是实现学的多样化,这两件事情同等重要,确保让学生都接受健康知识教育。

“勤练”才能够增强体质。体育课要留作业,语文、数学、外语的作业要坚决减下来,体育作业必须加上去,这是健康中国促进行动里面明确提出的,要求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一小时就是体育作业。体育要竞赛考试,在竞赛之前必须要写作业,不写作业考不好,教了运动技能不去练习就无法真正掌握。“常赛”就是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体育竞赛,因为只有竞赛才能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二)行为的规范。一是体育锻炼成为必须。体育锻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定位为“教会”“勤练”“常赛”,这是带动整个国家体育文化乃至整个国民体质的重要契机。教会专项运动技能,课余必须从事体育锻炼,每个人都要参加体育竞赛,校园就动起来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园里就学会了专项运动技能,经常锻炼和参加竞赛,等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在社会上也会形成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风尚。这种风尚从经济角度来讲,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体育装备、体育产业才能够真正带动起来。从社会面貌来讲,中国就变成了更为活跃的运动的中国,中国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行为就会有质的提升。

竞赛是两个人或两组人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按照事先约定的规则,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潜能,争取取得胜利的过程。体育竞赛的前提是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孩子们在赛场上学到了什么,中国的未来就是什么。孩子们在赛场上学会的顽强拼搏、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依靠队友、胜不骄、败不馁,在场上自己的位置发挥好作用,还要及时给别人补位,这就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里,除了体育竞赛别的任何环节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推进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体育锻炼和竞赛要成为必须,这是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生活方式乃至带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顾拜旦在《奥林匹克颂》里面明确提出,竞技运动在青少年中推广能够培养身心和谐的一代青年,竞技运动在全社会推广能够带来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竞技运动在全世界推广能够带来世界和平,这就是现代奥林匹克的要义。现代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口号的前提是都按照相同的竞赛规则去努力实现每一个人每个队伍的“更高更快更强”,所以规则是必须得公开、公正、透明。在教育系统组织的竞赛中要保障阳光向上,这是培养行为规范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是保护视力要变为常态。这意味着要遵守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不但要明白而且要真正做到,还要去劝说周围的人做到,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还有教室照明和桌椅板凳高度要调整,课业负担要真的减下来,体育锻炼的时间要真的增上去,要鼓励和保障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等等。视力是一个人健康素养的晴雨表,是国民身体和健康素质良好、生活和工作行为规范的集中而又敏感的体现。现在学生视力不良率高,引体向上、仰卧起坐都做不了几个,这说明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离人类物种最佳生存方式越来越远,爱护视力要成为常态。

三是卫生习惯要做到强制。有些东西一旦强制了,可能会有很大的反弹,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这里的强制首先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地做好,有些强制措施还是必须要有的。

四是文明行为宜提倡。强制是做了事情做得不好就惩罚,这是一个底线思维。另一方面是奖励和鼓励好的,这是对良好行为的塑造。过去太偏重于行为的鼓励,而鼓励又太单一性的表现为升学考试,所以行为规范或者文明行为也就成了大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日常生活中本来应该有的规矩和规范通通给丢掉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理念是“礼乐文化”,在教育中以“礼乐”这样的行为塑造方式在今天看来还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论。“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行为的塑造。“乐”是通过美育让人心甘情愿的接受外界约束。“礼乐”教育一个是塑造外在行为,一个是关注内心的感受,两相配合,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佳环境。行为规范在卫生与健康教育领域里应该率先立起来,要倡导文明行为,要强制制止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通过体育锻炼成为必须、爱护眼睛成为常态,再去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才能够真正塑造行为的规范。

(三)保障措施的落实。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保障的“前端”要更精准、更科学,包括科学规划课程和教学,以及食堂、宿舍、教室、厕所等环境卫生的整治。“前端”和“中端”要用多样化的实现方式来落实,正在研制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里面关于“中端”也就是校医的问题,已逐步达成了共识,要有一些具体措施,需要有多种实现方式,如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等等。校医涉及到学校日常卫生管理和保障,在应急情况出现时是一个发动的点,“中端”要采取措施多样化去落实。“后端”要建立和完善应急和突发机制,保障出现疫情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建立点对点的定点联系应急处置机制,教育、卫生、公安、疾控、社区要形成联动机制,包括明确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时的处置流程,要反复演练,疫情过后也要能够常态化固定下来。处理突发应急事件机制过去都有,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要采取各种措施,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全国校园足球暨体卫艺官方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达州技师学院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推荐分辨率:1920*1080